美国借俄乌冲突大肆劫掠世界
挥舞制裁大棒 搞乱全球经贸 狂敛战争横财
美国借俄乌冲突大肆劫掠世界(热点对话)
近期,美国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借俄界作为冲突始作俑者的乌冲美国,不仅不劝和促谈,肆劫反而持续煽风点火,掠世公然趁火打劫:向欧洲国家大肆渲染威胁,美国美国军工复合体趁机赚得盆满钵满,借俄界美军工巨头甚至毫不掩饰地称之为“一个良好的乌冲开端”;纠集盟友伙伴加大对俄制裁力度,连体育、肆劫艺术和学术等领域都不放过,掠世还公然冻结、美国扣押俄罗斯人的借俄界资产;卖力劝说欧洲盟友,试图切断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乌冲能源联系,借机掐住欧洲能源“命脉”……
本报记者对话三位国际问题专家,肆劫起底美国如何利用俄乌冲突大肆劫掠、掠世为己渔利,并分析美国此举将带来哪些损人害己的严重后果。
美国军工复合体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立即宣布将向乌提供总价达3.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3月16日,美国宣布将再向乌提供价值达8亿美元武器援助。德国、丹麦、瑞典等欧洲多国宣布提高国防预算,并纷纷向美国军火巨头“下订单”。近期,美国多家军工巨头企业股价大涨。
曾在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工作多年的富兰克林·斯平尼,日前在博客文章中写道,俄乌冲突“让五角大楼、华盛顿的游说组织、国防工业和国会大厦里的很多人悄悄打开香槟庆祝”,“而纳税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为这些聚会埋单”。
王鹏:美国军工复合体是指由美国军方、军火制造商、国会议员、国防科研机构、智库、舆论界等组成的庞大利益集团。其基本运作方式是:军工巨头游说国会议员或政府官员,确保政府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高官卸任后到军工企业任职或军工业内人士进入政府任职,形成政商“旋转门”;相关利益集团凭借强大的财力和政治影响力,影响议员和总统选举及政府官员任职。在整个组织架构中,金钱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
自二战后崛起以来,美国军工复合体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对外关系等诸多领域有着关键性、甚至决定性影响,尤其对美国开展海外军事活动的相关决策有着极强的话语权。俄乌冲突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装备,美国军工复合体获取巨额利润,大企业、大财团、承包商、金融界及华盛顿政客都能从中分一杯羹。按照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行事逻辑,乌克兰不过是展示、推销美国先进武器的一扇“橱窗”,俄乌冲突正是其“打广告”的“绝佳时机”。
龚婷:美国军工复合体是频繁制造对外战争的利益集团,也是美国对外政策中“假想敌”思维和好战偏好的“驱动器”之一。其内部形成了一种类“铁三角”关系,一些负责捏造“假想敌”、渲染外部威胁和“拱火”战争态势,另一些负责发动战争,还有一些则负责承接订单、制造并出口武器。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军费不断增长,长期居于全球首位并远超其他国家,政治献金不断流向鼓噪战争威胁的政客和机构,承包商则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订单,最终这几方都赚得盆满钵满。美国长期是世界最大武器出口国。在俄乌冲突中,欧洲国家大幅增加战斗机等武器进口,主要来源方就是美国。
赵海: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属性决定了它需要敌人,希望世界上冲突增多。过去20年,美国军工复合体从所谓“反恐战争”中捞取了大量利益。如今,它正推动美国外交政策向参与大国博弈和竞争方向转变,并大肆渲染外部威胁,以说服国会和民众同意连年增加军事支出。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借地区紧张局势加大力度向欧洲及亚太盟友渲染“俄罗斯威胁论”和“中国威胁论”,诱使这些国家紧随美国外交政策,增加本国军费开支和对美军备采购,美国军工复合体则趁机攫取巨额利润。
但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和社会承受着巨大代价。美国军工复合体的扩张高度依赖政府外交政策及财政支出的支持,它在美国自身的肌体中被养肥,吸着美国经济的血发展起来,挥霍着美国纳税人的血汗钱。同时,军工复合体内部腐败盛行,单一要价、单一竞标、权力寻租等现象十分普遍,政商界利益输送、钱权交易成为常态。可以说,美国军工复合体是美国“民主体系”中一个毒瘤,它致力于挑动冲突对抗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却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双输”。
美国滥用制裁“大棒”的目的和后果有哪些?
俄乌冲突爆发一个多月来,美西方国家加大打压围堵俄罗斯力度,对俄实施全方位、无差别制裁,涉及能源、金融、科技、经贸、体育、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冻结、扣押一些俄罗斯人的资产。有分析称,“制裁俄罗斯”俨然成了美西方国家的一场狂欢。这让美西方一直标榜的体育非政治化、艺术无国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精神等价值观再一次崩塌。
王鹏:近期,美西方国家加大对俄罗斯制裁力度,针对的不止俄政府及官员,还有俄企业、俄公民等,这种做法对国际金融经济秩序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美国打着“支持”乌克兰的旗号,对俄实施无差别、全方位制裁,其实奉行的是本国利益优先原则。美国真正的算盘是,通过制裁“大棒”向俄施压,继续挤压俄罗斯的生存发展空间,维护美国在地区乃至全球的霸权。同时,美国还试图以“压”促“变”,以制裁动摇俄罗斯内部经济及社会稳定。
赵海:美西方国家政府加大对俄罗斯制裁力度,煽动起民间反俄情绪。近日,一些美西方国家民间团体在相关领域也推出对俄制裁措施。“制裁俄罗斯”俨然成了西方世界的一种“政治正确”。现在,经济制裁越来越成为美国霸权“工具箱”中的最常用工具。在俄乌冲突中,美国试图把对俄经济制裁手段用到极致,目的是避免直接卷入战事,同时保证自身霸权效力得以有效发挥。
需要认识到的是,美国极力拉拢一些西方盟友对俄进行“系统式”制裁,甚至要求“拉平”对俄制裁措施和力度,这导致的一个后果是:那些与俄罗斯有着紧密经济、文化、能源联系的国家将面临更大损失,付出极高成本,美国则趁机坐收渔翁之利。随着冲突和制裁时间的延长,美西方阵营内部的分歧和裂痕将不断加大。从近期北约、七国集团和欧盟三场峰会上看,美国及其西方盟友试图展现出一致对抗俄罗斯的立场,但在对俄制裁程度及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上,仍存在明显分歧。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反对停止从俄进口能源。比利时首相德克罗也认为,欧盟不应考虑会削弱自身经济的对俄制裁措施。
龚婷:美国开展对外制裁看似基于所谓“正当理由”,实则是为维护自己的全球霸权恣意霸凌他国。为了给自己频频发起“经济战”打压其他国家寻找“合法性”,美国长期以来不断“造法”,包括且不限于通过国内立法、发布总统行政令、制定部门规定条例等,逐渐丰富其对外制裁的“工具箱”。同时,美国还拉拢盟国,在制裁行动上统一步调、在制裁制度上加强协同,屡屡共同对外开展制裁。
美国把自身利益凌驾在他国之上,把所谓“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和通行的国际关系准则上,违反了国家间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一系列准则,给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带来了负面影响。把全球化“武器化”,动辄大搞“断供”“断链”“断联”,阻碍甚至大幅切断生产要素及消费活动的跨国流动,在近年来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给全球化带来了更多伤害。
美国借俄乌冲突搅乱国际能源市场,背后有何算计?
据外媒报道,为了逐渐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美国与欧盟周五达成一项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将在年底前额外向欧盟提供至少15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并确保至少在2030年前欧盟每年可以获得50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
路透社援引分析师的话称,即使美国的承诺可以实现,也远远不能取代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欧盟2021年从俄罗斯进口了约1550亿立方米天然气。同时,建造一个新的生产设施通常需要2至3年的时间,因此美欧天然气供应合作可能只是对现有供应的重新安排,而非新增产能。有学者指出,美国趁火打劫谋求自身利益,实际上将对欧盟乃至世界经济造成损害。
赵海: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美国相关能源利益集团迎来渔利之机。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撺掇欧洲国家切断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联系、减少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并将能源需求转向美国,试图趁机发“能源财”。
但是,美国天然气目前并不能完全取代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市场的地位。一方面,美国的液化天然气需要运输、储存、转化,成本较高,相关设施建设复杂,短期内不大可能建成;另一方面,美国全年生产的天然气绝大部分自用,剩余即使全部出口欧洲,也抵不上目前俄罗斯每年向欧洲输送的天然气量,更不必说美国还在向一些亚洲国家出口天然气、且已签订了长期订单。美国也不大可能完全撕毁其余订单只给欧洲供气。
因此,美国给欧洲画下天然气供应“大饼”缺乏实质意义,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政治宣示。美国的目的是以欧洲能源市场为筹码要挟俄罗斯。
王鹏: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就多次对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天然气合作项目“北溪2号”施加制裁,试图从经济上围堵俄罗斯,同时使欧洲国家在能源安全上更依赖美国。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继续打起如意算盘,试图彻底切断俄欧能源联系,把欧洲能源市场和能源安全牢牢捏在自己手中。欧洲国家应当认识到,二战结束后,美国长期在政治上利用欧洲、在经济上大薅欧洲羊毛、在安全上“攥紧”欧洲,损害的是欧洲国家自身的利益。
龚婷:美国不出一兵一卒,却不断提供武器、大搞经济制裁拱火俄乌冲突,目的至少有两方面:
第一,企图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孤立俄罗斯并大幅打击俄经济。例如,通过把俄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更多机构拉入出口管制各类清单,并更新出口管制相关规则,试图掐断俄获取高技术组件、产品和服务的渠道;通过把俄多家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纳入金融制裁各类清单并进行SWIFT除名、冻结俄资产、制裁“北溪2号”、鼓噪石油禁运等,试图减少俄外汇资产和收入,打击卢布汇率并制造金融混乱。美国还频频威胁使用所谓“二级制裁”,恐吓他国不得与俄开展往来,妄图对俄实现“金融孤立”。
第二,试图趁机发“能源财”。美国不顾欧洲对俄能源的高度依赖,单方面强行宣布对俄实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禁运。近日,美国宣布今年向欧盟额外提供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试图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上实现“双收”。然而,美国所能提供的天然气量远不能弥补欧洲缺口,还可能导致本土天然气价格供应减少和价格上涨。囿于运输距离长、液化和重新气化成本高、相关基础设施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欧洲而言,来自美国本土的液化天然气相对于俄罗斯的管道气并不具有价格优势。
本报记者 李嘉宝
(责任编辑:综合)
-
刘强东发布京东全员信:投入百亿元,从住房保障、子女救助等四大层面提升基层员工待遇
转自:上海证券报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温婷)上证报从多位京东人士处证实,京东创始人刘强东11月22日以“你们的东哥”署名发布全员信,信中提到:历经十几年埋头苦干,京东终于迎来了全面盈利的重要时刻。刘 ...[详细]
-
大砍广告投放,还威胁要下架Twitter,马斯克怒向苹果开炮:宁可开战也不付30%“过路费”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整理/刘燕,核子可乐来源:AI前线ID:ai-front)马斯克不怕得罪推特最大的广告主—苹果。就在马斯克接手Twitter、准备推动业务改造的同时 ...[详细]
-
募集结束才十几天,恒生前海恒源丰利净值突然大涨超20%,发生了什么?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彭水萍近日,债基市场又出现一只净值异动产品,恒生前海恒源丰利A、C单位净值从11月28日开始出现异动,这只刚刚募集完毕的产品尚未进入建仓期,净值就跳涨到1.2466元/份A类 ...[详细]
-
不只在合肥,我国还将在深圳、上海浦东等地方建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助力未来产业发展。那么什么是未来产业呢?继续来看。所谓未来产业,是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具有高 ...[详细]
-
经历了过去一周的急跌,本周债券市场暂趋于稳定,但出于对年末流动性的担忧,叠加对明年经济复苏的预期,收益率并未出现明显下行,市场观望情绪仍重。截至11月23日收盘,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2.845%。国内 ...[详细]
-
来源:北京商报一年一度的考研时间又要到了,不少酒店也开始应声涨价。11月30日,一条“考研房遇圣诞部分酒店价格暴涨”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今年考研时间恰逢圣诞节,多地“考研酒店”12月23日-25日前后 ...[详细]
-
旧金山联储的分析显示,目前通胀更多是由需求驱动的,但其他研究表明很难区分通胀的驱动因素。按美联储经济学家建立的新衡量标准,商品和服务的强劲需求可能正开始超过疫情和俄乌冲突造成的供应限制,成为推动美国物 ...[详细]
-
外资布局中国养老基金:公募基金大有可为,多资产策略和资产配置能力是关键
转载自 第一财经周艾琳在多数海外市场,养老金投资是国际资管巨头做大规模的立身之本,也是资产管理人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环。随着中国人口加速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老投资和进行退休规划。而养老金投资对资 ...[详细]
-
北京时间1日晚,美股周四早盘继续下滑,科技股跌幅领先。主要股指可能录得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滑。对欧美激进加息与经济衰退的担忧令股指承压。两年期美债收益率触及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国债收益率倒挂幅度扩大 ...[详细]
-
24小时内4家房企射出“第三支箭”,大手笔股权融资引投资者“摊薄”之忧
来源: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李凯旋 李贝贝 北京报道11月28日,证监会表示,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允许上市房企非公开方式再融资。这表明,被行业称为房企融资“第三支箭”的股权融资落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