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智库:美“印太框架”如稻草屋般脆弱 难获印太国家信任
参考消息网4月14日报道(记者 朱方雨)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4月10日刊登《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印太框架美国印太框架并不现实》一文,作者是澳智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玛丽·洛夫莉。文章摘编如下:
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让美国退出《跨伙伴关系协定》(TPP)时,库美便撕掉了美国与亚洲进行经济接触的稻草剧本。2022年2月,屋般他的脆弱继任者乔·拜登提出了自己的“印太战略”——该战略将广泛定义的安全和商业利益融合在一起,同时与特朗普一样拒绝加入新的难获全面贸易协定。
基于一个危险假设
通过将经济、印太安全、信任发展、印太框架气候和公共卫生挑战结合在一起,澳智拜登的库美印太战略将美国置于应对该地区面临的全面挑战努力的中心。拜登企图通过其“战略目标”——一个自由开放的稻草印太地区及其“战略对策”——加强美国的作用和集体能力建设,以建立有效的屋般机制来对整个地区进行协调,同时更好地应对分歧。脆弱
这一战略涵盖了美国与印度建立更紧密的安全和经济关系的意图。在欧盟寻求增加其在亚洲存在之际,该战略还提出与欧盟进行更密切的合作。这一战略,可以被视为美国企图拉拢“朋友支援”策略的组成部分,即仅在与美国有安全联盟关系的国家中创建供应链。
不过,这一框架的乐观基调掩盖了该战略背后的一个危险假设:参与这一行动的伙伴与美国一样,都希望将中国排除在地区经济和技术网络之外。
但实际上,许多印太地区国家并不一定认同美国的观点。美国的许多预期经济伙伴已经与中国融为一体。美国“支持以东盟为中心”,但却忽视了作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核心的东盟的存在。
RCEP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其有利的地区原产地规则旨在使成员国进一步融合。RCEP签署国已经将其近50%的出口内部消化,对东盟和日本来说,RCEP的份额甚至更高,就连印度都有近四分之一的出口流向了RCEP成员国。而中国是该协定的创始成员。
此外,8个东亚经济体已经被《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捆绑在一起,该协定提供了大量有约束力的市场准入,涵盖商品和服务市场开放,并承诺监管外国投资。CPTPP成员国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将继续扩大,且两个协定的成员国有相当部分的重叠。相比之下,美国被排除在CPTPP体系之外。
盟友不会大力投入
美国建立安全技术价值链的计划必须包括日本,日本既是其亲密盟友也是机械和电子强国。但日本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几乎与美国持平,进口是美国的近两倍,这种双边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经济。2016年,有64%的中国对日出口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其中许多是日本的外国子公司。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日本的工业引擎与中国的联系程度。
美国的另一盟友韩国也面临类似的情况。韩国是集成电路和其他电子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它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几乎是其与美国贸易的两倍。与日本的情况一样,这种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与韩国的工业生产有关。中国对韩国的出口有一半以上源自外国投资公司,其中许多是韩国的外国子公司。
尽管谈判议题很多,但拜登政府已明确表示,不会寻求在拟议中的印太经济框架下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全面协议,而是建立一个相互促进但又各自独立的“模块”组成的灵活网络。
不过,无论最终达成什么谈判,印太经济框架都不会被纳入有约束力的条约。亚洲盟国仍因特朗普政府不可预测和破坏稳定的政策而饱受困扰,它们可能不愿对像稻草屋一样容易被吹跑的新构架进行大力投入。